序号 | 课题名称 | 负责人 | 单位 | 合作者 |
1 | 东北黑壤微生物群体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| 田春杰 |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 | 白 洋 |
2 | 水稻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育性调控机制研究 | 杨远柱 | 湖南亚华种亚科学研究院 | 曹晓风 |
3 | 利用Hi-C技术组装黍子基因组 | 刁现民 |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| 陈明生 |
4 | 耐逆野生大豆耐逆相关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| 来永才 |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所 | 陈受宜 |
5 | 减数分裂纺锤体形成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| 张 韬 | 扬州大学 | 程祝宽 |
6 | 高产早熟转基因小麦的创制 | 童红宁 |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| 储成才 |
7 | RoSPL基因与月季开花习性的关系 | 刘青林 | 中国农业大学 | 方荣祥 |
8 | 大丽轮枝菌中假定几丁质脱乙酰酶的表达模式研究 | 黄家风 | 石河子大学 | 郭惠珊 |
9 | WOX调控叶片中-边极性建立的分子机理研究 | 徐 麟 |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| 焦雨铃 |
10 | 大豆根系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显著性关联位点挖掘 | 李玮瑜 | 北京农学院 | 孔照胜 |
11 | MMFC2调控茉莉酸响应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 | 陈 谦 | 山东农业大学 | 李传友 |
12 | 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qBph31(t)的克隆与抗性机理研究 | 邱永福 | 广西大学 | 李家洋 |
13 | 水稻重要农艺形状基因的挖掘与分子育种 | 江奕君 |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| 林少扬 |
14 |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栽水稻抗稻瘟病品种选育 | 杜小凤 |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| 刘 俊 |
15 | 拟南芥泛素结合酶UBC7/13/14的功能研究 | 张胜伟 | 河北师范大学 | 吕东平 |
16 |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受体组氨酸激酶RpfC信号分子的纯化与鉴定 | 张 奇 | 北京理工大学 | 钱 韦 |
17 | 水稻DNA甲基化修饰细胞异质性的进化机制研究 | 张 勇 |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| 钱文峰 |
18 | 胡杨根特异表达启动子结合蛋白BP1的功能研究 | 杜 芳 | 北京林业大学 | 邱金龙 |
19 | 十字花科植物二半萜生物合成途径研究 | 王 勇 |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| 王国栋 |
20 | OsARF调控水稻产量性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| 齐艳华 | 浙江大学 | 王永红 |
21 | 诱抗剂诱导马铃薯疮痂病抗性的机理分析 | 张红骥 | 云南农业大学 | 夏桂先 |
22 | 百脉根ITD3调控根瘤菌侵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| 谢 芳 |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| 谢 旗 |
23 | 辣椒组织培养、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| 张志明 | 四川农业大学 | 许 操 |
24 | 微生物组耦合的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关键寄主因子的GWAS分析 | 王春明 | 南京农业大学 | 叶 健 |
25 | 植物对橡胶树白粉菌识别机制的初步研究 | 戎 伟 | 海南大学 | 张 杰 |
26 | 作物胁迫反应和农艺性状的调控机制研究 | 满为群 |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 | 张劲松 |
27 | 植物源与昆虫源水稻条纹病毒的差异性探究 | 孙润红 |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| 张莉莉 |
28 | 抗猕猴桃溃疡病抗性基因的挖掘 | 李伟滔 | 四川农业大学 | 周俭民 |
29 | 水稻穗长QTL-qPL5的克隆 | 张昌泉 | 扬州大学 | 周奕华 |
30 | 水稻-稻瘟病互作相关lnc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| 郝丽丽 |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| 朱立煌 |
31 | 无选择标记新型高效抗飞虱转基因水稻的创制 | 陈松彪 |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/闽江学院 | 朱 祯 |
32 | 水稻氮营养高效的分子机理 | 谢先芝 |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| 左建儒 |